导读:本文旨在为初学楷书者提供一些基本常识、基本素材和基本线索,故曰初识。初 识 楷 书
导读:本文旨在为初学楷书者提供一些基本常识、基本素材和基本线索,故曰初识。

初 识 楷 书
(后附大量作品图)
楷书是中国书法五体之一。楷书是一种寓实用的规范性与欣赏的艺术性为一体的字体,代表着汉字字体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形态,是中国汉字最主要的通用字体。楷书的源流
楷书从汉隶演变而来,萌芽于秦、汉,成型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五代,守成于宋、元、明、清。
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云:“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诞手写。”此“楷书”应指汉魏通行的正体——隶书。
唐人蔡希综《法书论》云:“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书改为楷法,仲又以楷法变为八分,其后继迹者,伯喈(蔡邕)得之极,元常(钟繇)成其业。”这是楷书的过渡。楷书的类别
(一)按大小分
1、大楷 一般把单个字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楷书称为“大楷”。直径为1尺(33.33厘米)以上的特大字称为“榜书”,古称“署书”,泛指匾额、门楣、告示等所书大字。 2、中楷 单个字直径在3-5厘米之间的楷书,属于“中楷”。 3、小楷 单字直径在3厘米以下的楷书,属于“小楷”。 (二)按时代分 1、晋楷 主要指从汉末到魏晋时期,以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等人为代表的楷书。晋楷多用于奏章、抄文、书札等,多为小楷、中楷,保留有隶书笔意,凝重古朴,结构疏朗,体势清逸。《宣示表》、《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洛神赋十三行》等皆为代表作。 2、魏碑 主要指北魏铭石楷书。魏碑隶书笔意基本消失,点画峻厚,体势奇崛,雄强朴质。多用于碑刻、摩崖、造像、墓志、佛家经文等。《张猛龙碑》、《元倪墓志》、《张玄墓志》、《崔敬邕墓志》、《元贞墓志》、《元怀墓志》,龙门四品的《始平公造像》、《魏灵藏造像》、《杨大眼造像》、《孙秋生造像》、《石门铭》、《郑文公碑》、《瘗鹤铭》等等,都是魏碑的代表作。 3、唐楷 指唐代楷书。点画定型,用笔细致,结构规整,法度森严。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欧阳询有代表作:《九成宫》、《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 虞世南有代表作:《夫子庙堂碑》、《破邪论序》; 褚遂良有代表作:《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 颜真卿有代表作:《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等; 柳公权有代表作:《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金刚经碑》、《冯宿碑》、《平西郡王李晟碑》、《原道碑》等等。 (三)按风格分 各个时代书家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加之个人性格、艺术道路、艺术材料等因素,必然形成不同的书写风格,可谓丰富多彩,无法一一例举。 但一提到楷书,大家就会想起楷书四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世称“颜体”、“柳体”、“欧体”、“赵体”。 楷书的特点
楷书融合了篆书圆转对称、隶书方折明晰、行草简易便捷等诸多优美的因素,具有易写易辨、方正规范、笔画端谨、结构匀称等特点。楷书的法则
唐代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用笔,自有八法,吾尝采古人之字,列之以为图,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冀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实。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
清代书法家宋曹《书法约言·论楷书》曰:“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拘拘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中,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如作大楷,结构贵密,否则獭散无神,若太密恐涉于俗。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易于局促者,病在把笔苦紧,于运腕不灵,则左右牵掣;把笔要在虚掌悬起,而转动自活。若不空其手心而意在笔后,徒得其点画耳,非书也。”楷书的代表
北魏 龙门二十品之《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北魏 《崔敬邕墓志》


北魏 《孙秋生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郑长猷造像题记》

《始平公造像》

北魏《元怀墓志》

《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

三国 钟繇《宣示表》

西晋 索紞《道德经》(局部)

东晋 王羲之《黄庭经》(局部)

东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十六国 安弘嵩《大智度论残卷》

隋 《曹植庙碑》(局部)

隋 《美人董氏墓志铭》

隋 《苏慈墓志》(局部)

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唐 《兜沙经》(局部)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

唐 钟绍京《灵飞经》(局部)

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

唐 薛稷《信行禅师碑》(局部)

唐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唐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局部)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局部)

宋 蔡襄《颜真卿告身帖跋》

宋 姜夔 《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局部)

宋 黄庭坚《跋范仲淹“道服赞”》

宋 苏轼《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局部)

宋 苏辙《楷书超然台赋》

宋 岳珂 跋《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宋 张即之《楷书度人经帖》(局部)

宋 赵构《佛顶光明塔碑》

宋 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

元 陈绎曾《静春先生诗集后序》(局部)

元 龚璛《静春堂诗序卷》(局部)

元 倪瓒《呈大临征君楷书札》(局部)

元 鲜于枢《老子道德经卷》(局部)

元 赵孟頫 《老子道德经》(局部)

元 周伯琦《通犀饮卮诗帖》

明 董其昌《储光义五言诗轴》

明 方孝孺《默庵记》

明 黄道周《孝经颂》(局部)

明 黄宗羲《致道济手札》

明 彭年《小楷芝寿序斗方》

明 沈度《敬斋箴册》

明 宋濂《题虞摹兰亭跋》

明 宋珏《楷书元日书怀二首扇页》

明 王宠《送陈子龄会试三首 》

明 王穀祥《庾信马射赋》

明 文征明《醉翁亭记》

明 祝允明《小楷关公庙碑》

清 包世臣《楷书坡老语轴》

清 曹贞秀《列女图》

清 邓石如《楷书八言联》

清 傅山《楷草书自书诗卷》(局部)

清 黄自元 《杨君墓志铭 》(局部)

清 金农《金牛岩故事》

清 何绍基《为乐去古”联》

清 梁启超《神龙猛虎联》

清 刘墉《小楷诗翰》

清 刘春霖 《楷书儒甑轩镜片》

清 王澍《精义高情联》

清 翁同龢《守独辞高联》

清 永瑆《论画句》

清 曾国藩《赠显庭参军扇面》

清 赵之谦《心成颂》

清 张照《豳风七月轴 》

清 郑燮《楷书立轴》

回楚佳书画艺术馆
邵阳第一家个人书画艺术馆
座落于宝庆八景之神滩晚渡
艺术家回楚佳个人独资创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