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片
耕夫,原名张耕夫,湖北黄冈人。著作等身者,科技传媒人。60年代诗歌遗老,获得《诗刊》《星星诗刊》等创作奖20余项,著有《耕夫诗选》《乡村背影》《风吟雨诉》等诗文集。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某国家级科技杂志主编。
叩访遗爱湖(散文)
作者 / 耕夫
(东坡傲雪眺雪堂)
一场喜雨刚过,洗碧了天空,清新了大地,漂濯了人们久盼雨水的心境。漫步在湖边的草丛里,我的鞋子被水露打湿。抬头间,看见落日的余晖正一寸寸地消隐在自己凝成的血泊里,把湖光山色浸染得一派彤红,我的心溅起微澜。夕阳是大自然赐给我的一件披风,此时此刻就披在我的身上。我用想象之手将披风一抖,偌大的湖面就波光粼粼了。
要活出别人仰望的高度,必先活出自己喜欢的深度。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最有生活情趣的人。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更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我们一直看重作为文学家的苏东坡,而忽视了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其实,苏东坡堪称“国民老公”,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文艺女青年和知性贤内助不喜欢他。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发现快乐和制造快乐的能力。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天才背后是乐观。人生,无非是糊涂的过,糊涂才能潇洒;快乐的活,快乐才能无忧;知足的乐,知足才能无求。苏东坡之于我们的意义,是他对生命经验深度和广度的开拓,是他对日常生活永不衰减的热情和想象力,就像他亲手创制的“东坡红烧肉”,油而不腻;就像他亲手研制的“东坡饼”,香脆可口。学习他的生命哲学,可得“清欢”;学习他的艺术哲学,可得“境界”;学习他的工作哲学,可得“欣然”;学习他的处世哲学,可得“逗逼”;学习他的交往哲学,可得“天真”;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趣味”。
边走边想,这样走着想着,我就来到了遗爱湖边,这个被誉为“黄州城市客厅”,敞开温柔的胸怀,迎迓我这位游子般的客人。晚来的风如猫,轻巧地自湖的彼岸蹑足而至,携来如许芳香。我欲拽过一袭蕙风的衣角,试问这馥郁的芳香从何而来,可是风儿一转眼就溜了,溜得无影无踪。湖岸的林子真好,那一株株张扬的生命令我想起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一本画册。画上的树,或者林子,由画家用爱心精绘而成,那是一种叫人永远也忘记不了的丹青境界。虽然遗爱湖的树并非是画上的树,但是遗爱湖的树本质地呈现着一种静穆、淡远、高洁的美。逡巡在这片林子里,我的心中陡然升起一种成材的渴望,这份由树及人的渴望,为什么平日里总是被平庸包裹着,让我们原本不甘平庸的心在岁月的蹉跎中渐渐地失去光泽了呢?
问心,这才叫扪心自问!
我曾读过诸多关于城市填湖造地的文章,感触颇深。文章说,人们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一步步将城区的湖面包围,湖变得越来越瘦,文明之刀剥离着城市湖的身躯。读罢,我的心不免生出些许的忧患,然而我总爱往好处想,剥离只是暂时的,哪怕是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一切事物应该是这样:过盈不好,过亏亦不宜;过盈可能成灾,过亏也会受损,现代文明的创建总不能以毁灭自然为代价,因盲目一举而留下千古遗恨啊!所幸黄冈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没有短视,而是擦亮这张名片,让以“十二景”为代表的遗爱湖风物焕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临水人洁,近荷心香。大凡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刻骨铭心。我在黄州生活和工作期间,以遗爱湖为家,与文赤壁为邻,和四季缤纷的花们为朋,跟高低错落的树们为友,我喜欢将自己在临水近荷的遗爱湖之滨居住的房子,比拟为镶嵌在湖泊的衣襟上的一颗碧玉,令我的生命闪烁出光泽,每天穿越在这座人流与鲜花簇拥的城市,豪情时刻在我的胸中激荡。
啊,遗爱湖!我无法忘却这个雨后的黄昏,我独自一人闯进了你半开半掩的心扉,窥视了你浴后清爽的丰姿。这个夕照的约会真是美丽,当我与母亲湖倾心对话时,我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我就是风景的魂。
2017年11月22日初稿于黄州文兴阁
2018年01月09日定稿于江城风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