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平
袁国平
(1906——
1
941)
,
名裕,号醉涵,邵阳县东乡(今邵东县)范家山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五月。其父务农,兼弹棉花为生。袁
6
岁读私塾。聪颖好学,
10
岁考入宝庆循程学校,学业优异,擅吟咏,曾随师登佘湖山吟诗而抒怀:“万山围绕乱如麻,何处登临望眼赊,堪羡高峰能独立,巍然不被晚云遮。”感触时世,抱负不凡。民国
11
年
(1922)
,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积极参加学生运
动,被选为一师的学生代
表、湖南省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民国
14
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就读政治科,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
7
月,以学业成绩优异,提前毕业,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任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随军北伐。在途经湖南澧县时,连夜编写话剧《万县血》,组织演唱,激励军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后调任国民革命军学生团指导员,赴九江讨伐叛军。民国
1 6
年
(1927)8
月
1
日,参加南昌
起义,后转汕头,参与组织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与彭湃赤卫军会师,建立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惠来一战,消灭白崇禧军一个团,击毙其团长向卓然。国民党军为之震惊。
民国
18
年,袁任湘鄂赣特委委员
兼宣传部长,民国
19
年
2
月,当选为红
四、五、
六军前委委员,同年
6
月红三军团成立,袁任政治部主任兼红八军政
委、政治部主任。
7
月
27
日
,
红三军团攻占长沙,袁立即接管《国民日报》,出
版
《红
军日报》,先后发表《共产党十大纲领》、《土地纲领》、《告工农书》等文告,还亲自撰写题为《怎样巩固湖南的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红军》的社论,在长沙
10
万工农大会上发表
演说,提出扩大红军,以战胜反革命的垂死挣扎,使劳苦群众获得真正的彻底解放。几天中就有
8
千多人参加红军,筹集军饷
40
多
万银元。其时,袁向前委
提出加强政治教育、整顿军纪、统一步调的建议,得到采纳,使部队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宗派主义倾向得到较好的清洗,纪律性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在五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红三军团成为红军的主力军。民国
19
年
8
月,袁国平当选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
任,民国
2
3
年
2
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民
国
24
年
9
月任第一纵队政治部保卫局长,
11
月调任西北革命军事委
员会后方
政治部主
任。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写了《七律·长征》一诗,袁步韵奉和,诗
云:
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
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
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
更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
以亲身感受,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民国
25
年
2
月调任中共工农红军学校第三科(工科)政委。第三科改为红
军教导师后,他任师长兼
政委,又兼红军步兵学校政委。西安事变(民国
25
年
12
月
12
日
)后,袁任中共
陇东特委书记兼十八集团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坚持
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统
一战线工作。其时,国民党派来高级军官组成的参观
访问团,成员中有袁在黄埔军校的同学,袁诚挚地说:“我们都是炎黄
子孙,一
切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共弃前嫌,携手前进”,并赋诗以赠。其一:“
三年同学
十年仇,百战纠缠一战休;差幸干戈化玉帛,愿从风雨济同舟”。其二
:“逐鹿
中原争国是,十年征战听人评;相逢休话阋墙事,莫使神州任陆沉”。
一位旧友
恭维说:“兄台高才,到我们那边去,定能委以重任,授以高位。”袁付之一笑,答:“但愿同仇敌忾,别无他求”。
民国
27
年
(1938)
,新四军成
立后,叶挺任军长,袁任政治部主任、中共
中央军委会新四军分会常
务委员。次年底,袁根据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经验教
训,撰写《江南敌后游击战争中的军队政治工作》,强调军队政治工作
的重心在
连队,要求领导深入连队
,建立经常的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度。民国
28
年,编
写《新四军政治工作十讲》,作为新四军政治思想工作的教材,层层组
织学习,
对提高部队干部的理论水
平与工作能力作用甚大。同年新四军教导营扩建为教
导总队,
袁国平兼任总队政委。民国
29
年
9
月,蒋介石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密
令上饶三战区司令官顾祝
同,拟订围剿新四军的计划。袁揭穿其反共阴谋,与
叶挺到上饶与顾谈判。顾的“智囊”先发制人:“请问袁先生,传闻贵
军有‘三
山计划’,愿闻其详”。袁从容回答:“我们至此的目的是请示北移路线,要求发给粮食弹药,其他无可奉告”。顾亦盛气凌人地说:“醉涵兄,这就不对了!未经请许上峰就擅自圈盘占地,招兵买马,不是破坏政令、军令之统一吗?那是不合法的哟!”袁仰首大笑说:“诸位实在高明,那茅山、天目山、四明山都是敌占区,在日寇的眼皮底下,岂止这几座山,凡是日寇占领的每座山,都是新四军驰骋杀敌的战场,新四军挺进敌后,发动群众抗日,正是实行了蒋委员长‘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都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宣言,贵军要是眼红敌人的眼皮底下的地盘,那就请你们开过去好了,我们愿意恭让,军中无戏言,就一言为定吧!”顾祝同一伙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但是,袁跟随项英(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受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估计不足,对应付突然事变缺乏足够准备。民国
30
年
(1941)1月6日,“皖南
事变”爆发,项英率军部及部属
9000
余人奉命北移,
6
日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的重兵
袭击,血战七昼夜,弹尽粮绝,大
部牺牲或被俘,仅少数人
突出重围。新四军军长叶挺在谈判时被顾祝同无理扣
押,项英突围后被叛徒杀
害,袁国平身上四处负伤,战士轮番背着突围,至章
家渡涉水渡河,敌人以机
枪扫射,战士以自己的身体掩护袁,渡至北岸,袁不
愿战士因照顾自己而造成更大的牺牲,嘱部属突围后向党汇报,掏出手枪,对自己头部扣动扳机,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