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人凤
(1860——
1920)
,字石屏,晚年自号雪髯
,人称谭胡子。清咸丰十年
(1860)
八月
初六(
9
月
20
)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乡南塘村)。
谭人凤秉性刚直正派。
16
岁考取秀才,加入洪门。后累试未中,
30
岁时,任义学塾师。在地方颇有威信,里中每有争议,务请他排难解纷。在教学的同时,联络会党,召集江湖朋友在家乡开山立堂,取名“卧龙山”,自做山主,“抱一部落主义”以自雄。光绪二十一年
(1895)
,他仿照“泰西教法”创办福田小学堂,接触新学,眼界渐开,对时局日益关心。开湖南私办新学之先河。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前后,他与会党秘密联络,进行反清活动。光绪三十年,得知黄兴、宋教仁联络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长沙发难,便在会党中加紧活动,先后奔走湘西和广西,伺机响应。后闻宝庆会党起事,由桂返湘相助。宝庆事败,为避免官府追捕,于光绪三十二年春离开县境,在长沙草潮门新化驻省中学任监督。同年冬,逃亡日本东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十一月,萍、浏、醴起义爆发,他与周震麟、洪春岩、宁调元、胡璞等受同盟会委派,回国密谋响应。事败,于光绪三十三年初复返东京,入法政学校学习。十一月初,闻同盟会进攻镇南关,匆匆回国准备前往参战。宣统二年
(1
910)
与宋教仁等酝
酿并于次年成立同盟会中部总部,设机关于上海,他负责党务兼军事联络工作。奔走于长沙、武昌、九江间,准备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为中部总部黄兴的联络人。黄兴、赵声在香港设立起义机关统筹部,准备广州起义,他应召前往参加。广州起义爆发,他要求参加敢死队,因年老体弱,被黄兴劝阻。广州起义失败,有些革命党人意志沮丧,他却振作精神,加紧在长江中下游活动,激励人心,促成武汉“文学社”和“共进会”消除成见,实行联合。和衷共济,相辅而行。宣统三年
(1911)
八月十九日(
10
月
10
日
),武
昌起义爆发,谭人凤
由沪赴
武昌,参与湖北军政府的领导工作。九月初一日(
10
月
22
日
),长沙起义成功,又到长沙敦促湘军援鄂。在新军出发前的誓师会上,他当场赋“湖南子弟善攻取,手执钢刀九十九;横扫中原定北京,杀尽胡人方罢手”军歌一首,激励士气。汉阳失守后,他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立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铮铮誓言。昼出洪山,夜归武昌,率领军民,坚守阵地,苦战
10
天,终于保住武昌,“而固民国之基础”。章太炎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黄兴赠诗给他有句云:“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谭人凤作为湖南代表参与成立工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准备出师北伐,他衷心拥护。后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压力下,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举行南北议和,他指出这是革命党人坠入袁氏“术中”,“大错特错”,主张继续举兵北伐,曾以北面招讨使名义在沪组织北伐机关。南北议和成,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第一条规定逊位后,尊号仍存,谭例举理由,通电反对。民国元年
(1912)2
月,袁世凯被举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他又通
电反对。同年夏
,袁世凯任命谭为粤汉铁路督办,不就任。后改授长江巡阅使和陆军上将衔,赠以勋章,他“辞而未受”。
民国
2
年
7
月,孙中山等发动以讨伐袁世凯为目标的“二次革命”,谭人凤坚决主张联络各省“同兴问罪之师,以至仁伐至不仁”。
9
月,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谭人凤等
9
人,将谭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他再次被迫逃亡日本,隐居在九州福冈县,更名林泉逸。在这里,谭写了带自传性质的《石叟牌词》,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辛亥革命史料。谭虽远在异国,仍时时关心讨袁大计。民国
4
年,谭致电蔡锷“直抵燕云,以诛元凶”。并往返于南洋、新加坡等地,筹款和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反袁斗争。
民国
9
年农历三月初六日(
1920
年
4
月
24
日
),谭在
沪病逝,终年
60
岁。
国民政府追赠二级上将军衔,归葬新化县水车毛田。著
作今人辑有《谭人凤
集》。
本网站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